再一次卖爆全球!义乌一季度出口额超1200亿元
从头至尾,句句是理一分殊。
菩提达摩祖师所说的外息诸缘,内心无喘,心如墙壁,可以入道,其中外息诸缘指除掉对外相的种种攀缘心。这听起来挺简单,了无深意。
《华严经》还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,说这个世界就像帝释天的宫殿一样,光光交映,无穷无尽。接下来我们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和冯老师互动。第二个问题,就是您刚才讲到的圆融,当一个人明了出世间上上因果过后,他就进入同体大悲,无缘大慈的世界,那是一个非常圆融具足、无分别的宇宙。不知您认不认可波粒二象性的说法?由此我想到,慧能讲的性相不二是不是就是物理学所说的波粒二象性?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。这宝殿顶上有一张巨大的摩尼网,网上有很多有由纵横交错的网线形成的结,每个结上都系有一颗摩尼宝珠,每颗摩尼宝珠都内外莹澈、光芒四射。
这种不可思议的熏习与变化也是主客一体的,也可以说是打破了第六识层面粗显的二元对立世界显现的境界。从佛陀逆顺观察十二因缘开展与还灭过程,我们就知道佛教的核心是迷悟、是智识,是要让众生转迷成悟、转识成智,因此佛教不是有些人歪曲的迷信,而是一种智慧的教育。然后旁边分别修建小巷,这就是纬。
……其明而在数度者,旧法、世传之史尚多有之。道本身是浑然的一,而不是分裂的多。如《庄子·外物》说: 荃者所以在鱼,得鱼而忘荃。另一个是语言文字的系统,即下文所说的系辞——卦辞和爻辞,也就是言,传统的说法是圣人文王和周公所作。
这就是一个诠释学问题。这个道在哪里呢?无处不在。
)《说文·糸部》说纬,织横丝也。不仅如此,道和术这两个字的用法也分裂了,道是形而上的(《周易·系辞传》形而上者谓之道),术是形而下的。不徐不疾,得之于手而应于心。(二)道赖经传 再接下来,孔子回答:圣人立象以尽意,设卦以尽情伪,系辞焉以尽其言,变而通之以尽利,鼓之舞之以尽神。
另一段比较典型的记载是在《庄子·天运》,第一次出现六经这个说法: 孔子谓老聃曰:丘治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六经,自以为久矣,孰知其故矣。……是故内圣外王之道,暗而不明,郁而不发,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。所以,书不尽言是说《易经》之书未能穷尽圣人之言。四、经是道的诠释 于是,我们今天不难想到:如果一位圣人来做一部经,这个经就不是道本身,而是圣人对道的一种诠释。
因为:不仅经或书不能穷尽圣人之言、圣人之言不能穷尽圣人之意,而且即便圣人之意也不能穷尽道本身。清儒如章学诚、汪中、龚自珍,近代若章炳麟、刘师培,皆推阐刘《略》班《志》之意而引伸说明之,以为古者学在官府,私门无著述文字。
这也是在讲经和道之间的关系:桓公所读之书——圣人之言并非圣人之意本身,亦即经并非道本身,犹如轮人之言并非斲轮之数本身。欧阳建的言尽意(欧阳建《言尽意论》)。
这让我们想起《庄子·外物》的一个观点:尽管言不能尽意,但毕竟只能通过言来达意,然后才能得意而忘言。但那只是传说,令尹喜这个人,历史上到底有没有,不知道。其实不然,离经未必就是叛道。一、经的语义演变 从文字学看,经字的偏旁糸(mì)是画蛇添足,因为这个字本来只有坙,没有糸。从经线自然会想到纬线。二、经是道的陈迹 记载常道的文本典称为经,这个用法的出现是在战国时代。
《易经》包括两个符号系统:一个是卦画、卦爻符号的系统,即下文所说的立象、设卦,传统的说法是圣人伏羲和文王所作。较早的用法,例如《庄子·天道》:孔子西藏书于周室……往见老聃,而老聃不许,于是繙十二经以说。
这里言和书的关系也值得讨论。这是借老子的话来表达庄子学派的观点,即:六经不过是先王之迹——先王走路(行道)留下的脚印,并非先王之所以迹——履本身,即道本身。
甚至更进一步说,意也不能尽道。所以,尽管有一个成语叫离经叛道,但其实离经不一定就是叛道。
诸子出于王官之说,出自班固《汉书·艺文志·诸子略》转述刘歆《七略》之说。传(zhuàn)者,传(chuán)也,博释经意,传示后人。圣人为什么还要通过立象、设卦、系辞来尽意呢?这也让人想起关于《老子》文本的一个问题:既然一开始就说道可道,非常道,干吗还是有洋洋洒洒地道了五千言的《道德经》呢?于是就有一种解释,如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说:老子是不得已而为之,他西出函谷关的时候,被关令尹喜拦住,不写就不让他过关。总之,《系辞传》这段话把经和道之间简单的二元关系进一步地细化了,包含了更多的环节:书不能尽言,言也不能尽意。
道是什么呢?也可以用这种言之有物、有所指的言说方式来言说它:它不是一个物。道之难明邪?老子曰:幸矣,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。
坙小篆作,金文作,乃是织布机之形,巛是纵向的经线。城市修建道路,首先是修干道,这就是经。
以上就是经字的涵义及其观念的演变:从织布的经线发展为道路,再发展为天道,再发展为经典。不过,对于这样一种对象化的、有所指的言说方式,还是可以有一种解释模式,就是所谓烘云托月的解释模式。
(一)经不尽道 首先,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是说《易经》这本书,其主观目的是要穷尽、而客观上却不能穷尽圣人之意。《说文·辵部》:辵:乍行乍止也。这个观念,道家和儒家是相同的。常道是经的更早的用法,是指天道本身。
所以,主干的道就是经。人们进而悟出一个道理:织布首先要确定经线,否则纬线无所附着,就织不成布。
其实,道的意义在辵(chuò)字。进一步说,经又是纬的标准。
这里含有两层意思:一是孔子的看法,道是被记载于文本经之中的,这是庄子学派的事实陈述。自官学既衰,散在四方,而后有诸子之学。
「小礼物走一走?雪碧可乐来一罐!」
还没有人赞赏,支持一下吧
哇~真是太棒了